曾經,友人問Bryan,為什麼要收藏mp3這種破損不堪的音樂,無損格式,才是數位音樂的王道。 是啊!大家都瞭解mp3去頭截尾,是因為它容量小嗎?不占空間嗎?還是…..不敢說的內心話”根本聽不出來”…….. 話說,當年一頭栽進音樂的世界,那年代,最高科技叫卡帶,最高音質叫”黑膠唱片”然而,卡帶還是多數人的選擇,就因為他方便,便宜,體積小,撥放媒體廣泛,收納容易……但對音樂執著的追求者,只有黑膠唱片是王道,沒錯,再木耳的人都分辨的出音質的差異,因此,收藏,聆聽黑膠,是一種品味,一種專業,一種堅持。 相對於卡帶的優點,也絕大多數是黑膠的缺點,因此,為了這種堅持,硬體的投入,空間的犧牲,耗材的花費,人力的維護……..已形然是一種樂趣,而且,這種樂趣是每個音樂愛好者,都曾經或多或少經歷過。 其實,不見得聽黑膠,才有把玩的樂趣,卡帶也有它藝術的層次,Bryan當年是個窮學生,父母保守,最高級的音響設備,是一台當鋪買的mono單聲道收錄放音機,因為絕大多數都是黑色塑膠外殼(後期流行銀色的),因此,Bryan稱之為黑金剛,黑金剛陪伴Bryan小學時期,人生第一次接觸卡帶這東西。 7-80年代平民音響主流,錄放音機 八十年代風潮完全不輸ipod的Sony Walkman 吞卡帶的大嘴巴 國中時期,接觸西洋音樂,對音樂的認知慢慢的萌芽,黑金鋼已經不再受吸引,國二那年,感謝父親讓Bryan擁有一台Sanyo立體聲卡式收錄音機,這是Bryan人生第一台音響,於是,從全美熱門排行,夜市盜版專輯,到正版授權卡帶,慢慢聽出心得,原來,正版與盜版,音質有如此明顯差別(當然某些盜版有好貨),為了追求內心的惡魔,從此走上合法的正途,然而發現,這正途不是永恆,太多因素在影響音樂的品質,卡帶的磨損,環境的變質,磁頭的消耗,磁粉的汙染……最高紀錄一個晚上可以清潔磁頭及滾輪數十次,放越久的卡帶,越容易脫落磁粉,一首歌還放不到2分鐘,女聲如同男聲,吉他有如貝司,此時磁頭已包覆一層棕色的磁粉,因此磨練Bryan當年清潔磁頭的功夫一流,這稱之為聆聽的藝術”保養”,而卡帶循環撥放的特性,磨練出快轉尋找曲段的技巧,這稱之為把玩的藝術”選曲”。 卡帶還有一個優點,在當年經濟普遍不如現在的環境中,廣播所放送的好音樂,可以用卡帶錄下,除了收藏,還可以跟同學交流,增進彼此友誼,這又稱之為生活的藝術”創作”。 儘管這些藝術,豐富了聽卡帶的過程,然而只要是經濟與空間環境的許可,黑膠還是當時追求音質與品味的最高目標,舉凡音樂的蒐集,評論,音質的標準,代表性的作品,皆不見卡帶站上檯面,完全都是黑膠的天下,換言之,卡帶如同用完即可丟棄的消耗品,黑膠才是收藏價值的王道。 台灣當年各大唱片卡帶授權代理公司 金聲,齊飛唱片 喜馬拉雅唱片 飛碟唱片 滾石唱片 上揚唱片 海盜版專輯,品質還是有差,貼紙都退色了 當年每個月必買一次的全美熱門排行 七海的 細胞的,Bryan認為細胞的音質最好 在這股自以為是音樂人的迷思之下,高中時期靠者打工,擁有了平生第一台黑膠唱機”國產達林牌33/45轉機種”,在當時(80年代)以NT$1600購入,其實並不算便宜,從此走向自以為玩家的迷思道路。 好的音樂,是要付出代價的,沒有擴大機,怎麼推動黑膠音樂,沒有獨立喇叭,怎麼展現黑膠音質,沒有理想空間,怎麼伺候這些體積龐大的器材與展現音場,為了音樂,將前途交給了”電子科”,為了擴大機,音響電路,將生活交給了”中華商場”,在此,要感謝當年中華商場忠棟”雅瑟音響”徐祥訓先生對Bryan的照顧與教導,讓Bryan學習到音響與音樂另外一種層次的本質及態度以外,也在技術上磨練完成平生第一台自組擴大機。 進入黑膠的領域之後,就會慢慢的離卡帶越來越遠了,黑膠選曲的便利性,讓卡帶的選曲神功慢慢退化了,什麼叫做清潔磁頭?生活中已沒有這個名詞了,取而代之,是自以為高尚專業的唱頭(針)保養,唯獨,卡帶的錄音功能,配合黑膠,更如虎添翼,將黑膠的曲目分製成卡帶分享給沒黑膠唱機的友人,那時過了一段小有成就感生活。 20年前留到現在還在服役的老唱機Technics SL-B2 應該絕版的黑膠唱片,Chuck Berry Box Set John Mayall - BluesBreakers with Eric Clapton 失落總在爽過後,軟體的代價,不是一般的窮學生所負擔的起,國產正版唱片,一百多塊是跑不掉的,進口版本,沒有個3~4百,買不到主流當季的唱片,古典更是被哄抬得更高,自期許做個音樂收藏者的年少壯志,更不會為盜版貨所折腰,因此,當年要買一張唱片,那可是考慮很久,在唱片行捧在手上端詳許久,才會付錢結帳,而唱片行的清倉拍賣,那簡直是場嘉年華會,等了好久不敢買最後滯銷的唱片,都以1折到3折的價格買到,唯一的缺點,是這些唱片在角落會打圓孔,或蓋上ON SALE的印章區別,當年朋友來訪,常把這些缺線遮掩起來,盡量不要去看封套,如今想來,別有一番感觸。 打洞的廉價唱片 美麗的ON SALE戳印 就因為是如此得來不易,當初非常珍惜每張擁有的唱片,幾乎張張唱片都聽到滾瓜爛熟,聽到感情的精髓,年少時,自我就在音樂上領悟到一種哲學
”音樂沒有難聽,只有無心的聆聽”,那段時期,造就了對音樂感受的能力,及奠定現在仍對音樂的熱情。 卡帶有它的藝術,那來說說黑膠的藝術吧! 總喜歡看者黑膠的轉動,唱臂的浮動,昏暗的燈光伴者悠揚的旋律,就在這種享受的情境下,怎麼就傳來一陣搭…..搭如同炒豆子的聲音,此時無聲勝有聲,大豆小豆落唱盤,打段這美好情境的兇手就是灰塵,告別了酒精與棉花,換來了唱片刷唱頭清潔刷及灰塵為伍的日子,因為灰塵佈滿了唱片溝槽,因為灰塵包覆了唱針,雜音,破音,炒豆子音不絕於耳,唯一能防止避免的,就是勤保養防塵,但終究不可能讓聆聽環境變成無塵室,因此,這輕微的炒豆子,成為黑膠獨有的音效藝術。 改善了卡帶不易選曲的特性,黑膠音軌曲曲分明,因此,沒有耐心的樂迷,隨時可挑起唱臂尋找自己喜愛的段落,這起起落落,也許是造成了唱針的毀損,也許是刺傷了唱片的心(你們都不聽我唱完),因此,產生了卡帶絕對製造不出的時尚音效”跳針”,嚴重的跳針,可能會損毀新唱頭,甚至讓整張唱片無法再使用,這如同DJ舞曲般的跳針,成為黑膠音樂變奏驚喜的藝術。 黑膠周邊的基本保養品 (靜電刷,唱針清潔刷,毛刷) 廉價的唱頭與唱針 一般人可能認為黑膠唱片就是一個樣,那個12吋的黑披薩,其實音樂聆聽較廣泛的樂迷,更年長的長輩,或專業人士,一定都接觸過其它的規格,例如7吋的黑膠,45轉甚至更快的規格(一般為33又1/3轉),LP EP SP等等這些型式,這是當年黑膠問世因應曲目型式,市場策略,硬體設備等…….種種考量所存在的規格,這又是一門知識,在此不多詳述,但這也確實為黑膠的收藏,增添一番樂趣,成為黑膠更為專業玩味的藝術。 現今很罕見的45轉EP小唱片 八十年代末期,出現了目前堪稱音樂媒體史上最大的革命性產品”CD雷射唱片”,這一片直徑約12cm像鏡子般的圓盤唱片,在當時的人們看來,實在像個外星人發明的高科技產品,晶瑩剔透,音質清澈飽滿,號稱無接觸損耗,可保存數十年而音質不變…………..。 初期的CD進口貨都有這紙外盒包裝,感覺更加高級 Bryan很慶幸,在青春時期,經歷了卡帶,黑膠,數位CD唱片及數位音樂壓縮檔案音樂交替世代的這個關鍵時期,雖然,在音響專業愛好發燒友的眼中,排除環境變質搭配水準級以上的拾音器材所呈現的音質,是最自然且最高等級的品質,無論何種數位音樂,這種過於假象的潔淨特性,是比不上的,但Bryan這中古年紀不算發燒的音樂執著者,卻非常感激數位音樂,尤其是它最不被專業發燒友所喜愛的小孩’MP3” Bryan喜愛MP3甚至可用”感激”一詞來表達,原因非常簡單,因為它帶給Bryan幾乎原音重現的懷舊喜悅。 如同文章前述提到,早期音樂媒介在低科技的收錄音機及卡帶的呈現之下,那個時期,多數人們聽的不是音質,不是錄音效果…….而是對於音樂本質真正的欣賞,也許低音不是那麼震撼,中高音沒有那麼透徹,音場沒有那麼寬闊,但是,聽過的曲子,永遠成為人生美好的回憶,懷舊的旋律,深植在人心永恆的感動,反觀,現今的音樂作品,數量,錄音技術,混音音質…..勝過以往不知多少,能留在人心歷久彌堅,奉為經典的,又有多少? 今日,拜MP3所賜,沒有再版發行CD的多數老音樂,透過AMAZON或其他合法網站的授權付費下載,讓我們又能重溫當年美好的音樂,所不同的是,音質變好了,可以永久保存了,那一份驚喜,彌補了當年老器材軟硬體的不足,以及因為歲月,所遺失的收藏,重現回憶,沒有人會在乎什麼”底噪””損耗””破壞壓縮”……..這些科技名詞,因為,這可是在那年代,多數人都歷經比MP3更不堪的品質。 音質,是錦上添花,音樂的本質,還是創作與旋律,以及一顆聆聽的心,我們是不是都有一個迷思,音樂播放的當下不是真正在聆聽音樂,而是一直在思考”我喇叭位置適當嗎?前後級匹配嗎?PLAYER等級夠嗎?耳朵今天清乾淨了嗎?............... 儘管隨者數位壓縮科技越趨進步,FLAG,APE,TAK……這一類號稱無損格式的數位檔案,地位快速的凌駕於MP3之上,受到部分專業愛樂者的青睞,讓音樂媒介的世界更多采多姿,是樂見的好事,但Bryan還是要感謝”MP3”,沒有”你”的出現,就沒有後續更優秀的小老弟,沒有”你”的平易近人,這麼多歷史上懷舊的音樂,也許就被人遺忘了,沒有”你”,就無法讓我在夜深人靜咖啡陪伴的夜裡,年輕數十歲,感激您”MP3”!。 註:以上文章單純對音樂媒介技術發展演進的個人體會看法,筆者支持合法唱片版權以及合法轉檔或下載之數位音樂。 |
音樂 >